刘文淇之子、刘师培祖父刘毓崧(1818—1867),字伯山,自幼便随父客游四方,从父受经,“长益通博……以淹通经史有声江淮间”。[6]一生科场不顺,仅以荐授八旗官学教习,故亦以课徒游幕为生。长于校书,居曾国藩、曾国荃幕中最久,任事金陵书局。左氏之学方面,著有《春秋左氏传大义》,但并未继承父业,续作《左传旧注疏证》。[7]经学方面,还著有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毛诗》、《礼记》之《旧疏考正》各一卷。并有《经传》、《史乘》、《诸子》诸《通义》若干卷及《王船山年谱》二卷等著作。因精于校雠之事,故“自出游及家居,所主多专司校书。刊讹订谬,搜逸撮残。视己所撰述,尤加矜慎”。[8]最大的成就在于校勘《王船山遗书》。
刘毓崧长子、刘师培伯父刘寿曾(1838—1882),字恭甫,也以游幕校书为生,助父校书数种。科名仅为副榜贡生,曾被保举知县,加同知衔。其志向仍在左氏之学,立意完成祖父刘文淇所未竟之《左传旧注疏证》,但虽殚精竭虑为之,还是“至襄公四年后成绝笔”,[9]卒未成完璧。之所以如此,亦与校书相关,“顾既悴精《左疏》,仍兼书局雠校文字之役,精力耗损,犹不自已”。[10]其校书之作有《南史校义集评》等。